广西提升农产颜值发展有机循环农业
“猪-沼-果”“稻鱼共生”“一蔗两用”等生态循环模式驾轻就熟,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量不断扩大,“三品一标”产品走向世界,作为广西着力打造的一大农业新兴产业,有机循环农业渐入佳境,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循环农业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做文章,追求物质低投入、产品高产出,品质、环境安全化,能有效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致富。”自治区农业厅负责人说。
“我们的精饲料是甘蔗尾梢粉碎后经益生菌发酵制成的,种牛、牛犊吃了生病少,平均每头牛能增收2000元。”合浦某酒厂负责人介绍,这么做最初是为了解决酒糟污染环境问题,没想到达到了另一个效果。目前,该厂建成了存栏量4000多头的国内最大奶水牛养殖场,平均每天处理下脚料230吨,饲料成本降低70%左右。随着养牛规模的扩大,现在养牛倒成了主业,酿酒成了副业。该厂也成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把发展糖料蔗产业与牛羊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糖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糖料蔗产业,形成糖料蔗产业与牛羊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业态;改变传统种桑养蚕习惯,大力发展蚕桑循环产业,推出饲料桑、食药桑、生态桑,创新发展桑枝食用菌;实施“优果工程”,利用幼龄果园发展间套种作物,提高光温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果业发展……
通过对农作物秸秆、农田残膜、植物残叶和畜禽粪便等生态循环资源利用,广西探索出多种生态循环模式,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用、高效节能、生态经济双丰收的目标。
在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凤凰村,200亩稻田养鱼、稻田养螺、稻田养鸭示范田,示范带动了思良江沿岸综合种养2000多亩,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渔粮双赢”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西重点推进“一干七支”试点建设工作,打造“一干七支”生态农业产业带,重点推进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凤凰村、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吹塘村、贺州市昭平县走马镇福行村和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大村、六村2个自然屯试点建设工作。
同时,创新建设“六个一”标准化基地,按照“一个产地、一个主体、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套监管体系、一批‘三品一标’品牌”的“标配”进行基地建设和规范生产。2017年建设自治区级“三品”示范基地20个,面积10万亩;建设市级“三品”示范基地100个,面积30万亩。
在钦北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基地,通过冬种绿肥再翻耕后的水田,蓄积了健康有机肥。钦州市推广化肥农药零增量行动,化肥量减少了,产量却增加了。玉林九州江、南流江沿线的农民在春耕生产中大量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化肥使用量逐年减少。
广西正通过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循环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化肥农药投入用量。有机食品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化肥。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考核办法》指导下,全区选定6个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和5个化肥零增长技术示范点,在10个县(区)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示范,促进有机循环农业发展。
广西还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文件,将“三品一标”认证列为对设区市的绩效考评,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自治区级财政连年安排资金,用于“三品一标”财政补助,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奖补政策。贺州市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推动该市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浦北县对每个有机认证企业给予8万元的补助;南宁、来宾等设区市均安排“三品一标”认证补贴。
通过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调查、挖掘、评价、申报等工作,2017年全区各地已培育出百色芒果、百色番茄、百色红茶、南宁香蕉、桂林桂花茶、梧州砂糖橘、钦州黄瓜皮、钦州大蚝、钦州石金钱龟等共11个市级区域“三品一标”品牌。
随着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品等“三品一标”产品出口东盟、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广西“三品一标”产品正阔步走向世界。
据统计,3年来,全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均达99%以上。2017年底全区种植业部级“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263个,面积1416万亩,产量1372万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量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