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山东立润蔬菜温室大棚生产厂家欢迎您!

一个家庭农场和它的家庭成员

来源:www.scwsdp.cn | 发布时间:2018/10/10 10:35:13
    188座塑料大棚,500多亩流转来的耕地。在民权县野岗镇东芒岗村,有这样一个家庭农场:它以西瓜育苗为主,种瓜种菜种粮食,还是县里的“优秀帮扶基地”——每天都有几十个乡村留守老人和贫困户在这里劳作;2017年初,它还吸纳了376户贫困户入股,并在今年初进行了第一次分红。

    农场的经营者李玉姣,是一个回乡创业的80后,也是一个被乡亲们称赞的“巧媳妇”。

    李玉姣的创业故事,得从2004年说起。这一年,邓州姑娘李玉姣与民权小伙李志田在北京打工时相识相爱,并于年底结为夫妻,共同回到了野岗镇东芒岗村。此时的李志田家,是村里数得着的贫困户。李玉姣并没有嫌弃这个穷家,“穷不可怕,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只要咱肯干,还怕脱不了贫致不了富?”

    商机来了。2005年春,民权县植保站引进的西瓜苗嫁接技术想在当地推广,但世代耕田种粮的村民,对种植西瓜的积极性并不高。李玉姣得知此事,觉得这是个致富门路,就有了用自家的两亩多地试种的念头。

    说干就干。整地、栽苗,小两口还在地头搭了个窝棚,日夜精心打理瓜田。每当外聘的技术员来地里指导时,从没种过西瓜的李玉姣不但细心倾听,还会把注意事项记在本子上。

    有付出就有收获。两亩多瓜田当年净赚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的李玉姣劲头更足了,决定在自家地里育苗,然后让周边更多农户跟着她一起种西瓜。然而,当她育出两亩多瓜苗后,问题随之而来:几乎没人愿意买她的苗。

    “我知道大伙儿都对我育的苗不放心。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就得先改变我自己的理念。”李玉姣说,她想到的解决办法是“赊”和“包”。赊,是让农户先免费种植;包,是她负责西瓜的销售。

    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了,可具体怎么包销,李玉姣其实也没谱。但她认定了一个理儿:“做生意得讲诚信,大不了我自己摆摊卖去!”西瓜即将成熟的季节,李玉姣抱着几个早熟的西瓜跑了周边多个西瓜市场。优惠的收购条件,让销售问题解决了。顺畅的销路和不错的收益,也让赊种的农户取得了可观的收益。随着周边赊西瓜苗的农户越来越多,李玉姣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她想进一步扩大育苗面积,却在当地流转不到连片的田地。

    “能多种一亩是一亩,收益增加了,人们的劲头儿也会越来越大。”此时的李玉姣,信心十足。但接下来的两年里,她却连遭“滑铁卢”——

    2008年夏天,她和两个朋友在山东承包了1000亩地种植西瓜,当西瓜长到三四公斤时,一场冰雹从天而降,满地西瓜被砸出了瓤,30多万元借款赔得一干二净;2009年,她在娘家求亲告友借来10多万元,和丈夫一起辗转河北沧州种了500亩西瓜,由于土质原因,西瓜产量不高,一大半本钱赔了进去……

    老账没还,新账又添。李玉姣哭了一场又一场,但她不服输。“回到家,俺还会从头再来的!”坐上回民权的大巴车,李玉姣把这句话留在了沧州。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回到民权的李玉姣很快流转到了40多亩地进行西瓜育苗。仍是靠着“赊”和“包”,她的创业之路转机再现,还清了外债,手头还有了积蓄。

    2014年,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被李玉姣付诸实施:建家庭农场。在村里和镇上的支持下,她终于流转整合来了500多亩土地。此时的李玉姣,最先想到的是感恩。她说:“我虽然是农场的经营者,但如果没有村里和镇上的支持,没有父老乡亲的信任,我流转不来这么多土地。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把土地利用好,让大伙都受益。”李玉姣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和贫困户。那段时间,她挨家挨户“招兵买马”。76岁的李王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到李玉姣的家庭农场干活儿的。老人说:“每天俺就是坐着小板凳在这儿点种、移苗,想干就干,想走就走。”

    30多个正在育苗大棚里忙碌着往苗盘里点种的村民,看上去年龄大多都在五六十岁。贫困户张全亲喜滋滋地说,他们的工钱都是按小时结的,需要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时,随时可以走;在家闲着没事儿时,也随时可以来“挣俩零花钱”——    “去年俺在这儿摘辣椒,十来天都挣了两千多块哩!”

    说起李玉姣的家庭农场,最来劲的还是村干部吕中红:“现在俺村的村风好着嘞!想在村里找个闲人都难,都跑到这农场里挣钱来了,谁还有空坐门口喷空、打牌,不干正事儿啊?”

    “我就是想尽最大的努力帮帮大伙儿。如果他们能在我这儿脱贫了,也是我为社会做了一点贡献。”2017年初,在镇政府的协调下,李玉姣的家庭农场接受了当地376户贫困户入股。对此,李玉姣也有压力和顾虑,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为这些贫困户分红,但更多的还是信心和承诺:“哪怕我自己再去借钱,也要想方设法保障他们的最低收益。”

    在李玉姣的家庭农场,一处占地数亩的厂房正在建着。这是镇政府为李玉姣招商来的辣椒深加工项目,“今年秋天投产了,又可以多安置几个贫困户在这儿长期务工了。”笑容,写在李玉姣的脸上。
s